2019台北電影節《大餓》世界首映 導演援引自身經歷寫入劇本
蔡嘉茵、張耀仁表演獲滿場掌聲 柯淑勤、謝祖武支持新銳導演不遺餘力


台北電影節首周末強片不斷,29日在臺北市中山堂舉辦《大餓》的世界首映,該片劇本曾在2017年入選台北電影節「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電影完成後更入選今年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入圍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獎與最佳造型設計獎兩項大獎。今日的世界首映現場,包括導演謝沛如、女主角蔡嘉茵、演員張耀仁、柯淑勤和謝祖武都特別出席觀影,導演表示,本片取材自她的自身經歷,希望透過這部影片,可以讓觀眾看見減重者的內心世界,女主角蔡嘉茵因本片入圍台北電影獎最佳新演員,長久耕耘劇場表演和戲劇指導的她,直呼「自己能第一次演電影就直接演出主角,實在太幸運了!」

《大餓》描述在安親班擔任煮飯阿姨的蔡嘉茵,為自己的身材而感到自卑,後來因為戀上陽光快遞男孩而在他的鼓勵下發奮減重的故事,劇本入圍「柏林新銳營」以及台北電影節與法國南特三洲影展合辦的「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謝沛如導演表示,《大餓》創作靈感來自於自身經驗,自己國中時曾一餐吃五塊炸雞,雖然後來有刻意減少食量,但長大之後還是對身材很在意,這部片討論的不光是身體上的飢餓,也包括主角心理上渴望被認同的飢餓。

 

 【完整文章】


國際新導演競賽入選導演專訪 

就是要這麼超過!──專訪《蘿莉破壞王》導演諾拉.芬沙伊特

暴跳啊!炸裂啊!憤怒啊!劇情簡介的驚嘆號三連發,似乎仍不足以說明本片主角班尼的「超過」。

入選本屆(2019)台北電影節國際新導演競賽的《蘿莉破壞王》(System Crasher),是德國導演諾拉.芬沙伊特(Nora FINGSCHEIDT)的第一部劇情長片,首次出手就入圍柏林影展主競賽單元,並拿下阿爾弗雷德鮑爾銀熊獎。這是一幅關於抓狂女孩班尼的人物肖像,雖然她才只有9歲,「蘿莉」的無害外表下,潛藏著巨大到令旁人與社會無法招架的能量。家人無法理解與面對,只好把她送到社福機構,可是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跟媽媽住在一起,於是想方設法離開機構。然而,一次次的事與願違,一次次難以遏抑的本性與社會規範的激烈衝突,一次次的情緒崩潰,一次次的尖叫嘶吼,班尼讓片中社工與血親頭痛不已、心力交瘁,也不斷衝擊著觀眾。


【完整文章】

覺醒亦無力,失落的成長寓言——專訪《世外之子》導演王崑琳

——《世外之子》是您的首部劇情長片,影片以一種相對隱晦的方式訴說少年成長故事,您是一開始就決定捨棄語言,挑戰以影音傳達故事嗎?為什麼會想拍成長故事,並且以這個形式呢?

對,我從劇本創作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避免對白。受到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陌生化」理論啟發,我希望將故事置於一個隔離的世界,讓觀眾暫時放下自身對社會規範的既定認知。摒棄語言與克制的臉部表情、統一的工裝、單調重復的日常生活等,都是為了營造這種隔離感。我對成長故事很感興趣,尤其是成長過程中的性意識覺醒、自我矛盾、家庭關系。用似寓言的形式是想要排除現實社會中眾多因素的干擾,只關注少年從基本生存需求的滿足到對性和親密關系的探索下微妙的內心變化。

 


【完整文章】

 

6.30 taipeiff映後直送|「還有一些樹」

由馬來西亞導演廖克發執導的紀錄片《還有一些樹》今天在台北電影節世界首映!《還有一些樹》挑戰種族主義的禁忌話題,從一封來自 1969 年的信開始,展開對於馬來西亞種族問題的追溯與探討。今年角逐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最佳配樂獎、最佳聲音設計獎等三項大獎。

關於選擇這個議題的理由,導演表示:「我想問我自己是不是種族主義者,最主要的動機是想跨出種族的那一步。」觀看原住民之於華人,再進入馬來人與華人之間的關係,導演透過鏡頭想表達的不只是單一的衝突事件,而是整個國家的狀態。後期統籌林婉玉在旁補充:「不只是華人跟馬來人曾經有衝突,導演其實是想談『為什麼人跟人之間會去分化彼此』。」

在廖克發導演的生命歷程中,種族問題不只是概念,而是生活,不平等的感受深植在生活的各個層面。面對馬來西亞的未來,導演有這樣的期望:「這不應該只是唯一一部講述馬來西亞種族衝突『五一三事件』的紀錄片。」他深切期望,能有更多人站出來,更多人有勇氣說出事實,更多不同的觀點出現,才能促成族群間更多互相理解的機會。